IMG_9294-2.jpg

 

早晨的起床儀式在把身體彎曲成包裹在被子裡的馬蹄鐵形狀之後終於完全心甘情願起身,窗外難得的冬陽正璀璨耀眼向晚起的懶蟲招手,我的心,還遺留在遙遠而神祕的國度,一遍又一遍閱讀的奧罕‧帕慕克筆下冬季飄雪的伊斯坦堡。

 

 

IMG_9302-10.jpg

 

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年沒有書寫讀後,一方面因為閱讀對我而言如同日常飲食般必然,另一方面是每每在提筆之前的資料搜尋中總是可以看見更完備的介紹與評論。為免錦上添花於是一再擱下,直至尋獲心中共鳴的觀點......

 

 

 

images.jpg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是我閱讀的第五本奧罕‧帕慕克作品,這幾年已經陸續看過『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雪』、『黑色之書』。直到這個冬季深夜捧讀自傳體的『伊斯坦堡』終於妥貼密合的理解了作家筆下的世界,為何有那些細緻繁複的描寫與揮之不去的憂傷勾勒,為何有層層堆疊的思想迴路結構,而那些綿密又是如何的吸引著我的眼睛與靈魂....

 

 

IMG_9304-1.jpg

 

一回又一回掀開謎一樣的帕慕克世界,一次又一次跌入華麗而又傾頹的伊斯坦堡,沉浸在帝國繁盛的往昔榮光與毀滅之後加諸在整體人民身上沉澱成城市底色的『呼愁』感裡。

 

 

 

IMG_9297-5.jpg

 

『呼愁』(土耳其語:huzun)幾乎是貫穿整本書的關鍵字,帕慕克甚至用了完整的章節講述『呼愁』。 

『呼愁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傷,而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伊斯坦堡的呼愁是一種看待我們共同生命的方式,不僅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思想狀態,最後既肯定又否定的人生。』

 

 

 

IMG_9306-3.jpg

 

如果生活本身揹負著兩千年的城市歷史,經歷過鄂圖曼帝國的龐大強盛與無盡奢華,也眼見帝國消失城市衰微之後日漸淡化的國際地位與隨之而來的貧窮,

 

 

IMG_9295-3.jpg

 

那麼不難想像這種整體的『呼愁』將如何披覆在伊斯坦堡的城市表面甚至滲進骨肉與血液裡,成為今天西方人眼中神祕的異國情調......

 

 

IMG_9300-8.jpg

 

帕慕克便以『呼愁』為引,從挖掘家族秘辛與回憶兒時的過程中舊地重遊,讓出身中產階級的自身記憶與伊斯坦堡文化歷史在書中兩者交纏呼應。

 

 

IMG_9298-6.jpg

 

帝國消失之後的政治動盪與種族問題,如同衰落的大家族無可奈何卻未曾停止的暗潮紛爭。後街殘破貧困的廢墟彷彿是伊斯坦堡的陰暗面,而華美的雅驪別墅(yalis)逐一毀壞變賣則是財富瓦解後令人難堪的衰敗現實。 往來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船隻數算了時光流年如何位移,而眺望西方渴望成為『他人』的伊斯坦堡自己則如同失寵的孩子般陷入惶惶不安.....

 

 

IMG_9292-1.jpg

 

若是冬天,走在卡拉達橋上的每個人都穿同樣黯淡的茶色衣服。伊斯坦堡人已避免穿他們榮耀的祖先穿的豔紅、翠綠和鮮橘....

他們並非刻意。但在他們沉重的憂傷中帶有一絲謙遜。這是黑白城市裡的穿著打扮,他們彷彿在說:這是為一個衰落一百五十年的城市哀悼的方式。』

 

 

 IMG_9299-7.jpg

 

帕慕克以黑白影像記憶這個孕育他的城市,從祖父蓋的『帕慕克公寓』向外延伸出去的世界瀰漫著一股『呼愁』氛圍。在歐亞的交界,在既東方且西方的博斯普魯斯海風中認知失落與尋找定位。 

 

 

 

IMG_9301-9.jpg

 

雖然遺憾未能親自造訪這座我心嚮往的城市,未能有透過觀景窗凝止伊斯坦堡街巷的畫面相佐,但慶幸這本書中大量收錄了作家致力追尋的往昔斷片,那些帕慕克親自挑選的黑白照片與版畫讓人不由自主的跟著作家的筆觸梭巡,不復存在的卵石路面、不再出水的鄂圖曼噴泉、屬於伊斯坦堡和博斯普魯斯的『呼愁』。

 

 

IMG_9305-2.jpg 

 

『我的出生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有時認為自己不幸生在一個衰老貧困的城市,湮沒在帝國遺跡的餘燼中。』

 

 

 IMG_9307-4.jpg

 

在追求西化與保持傳統的拉鋸中掙扎,一面看著珍愛的城市因為向西方靠攏而逐漸失去自己,一面體悟到在西方人眼中這塊擁有驕傲過去的土地早已不是注目焦點的哀戚。那個自小聰明伶俐、愛做白日夢的孩子終究長大成帶著憂愁底蘊的伊斯坦堡人,如同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充滿了矛盾與哀傷,無論談論政治還是詩......

 

 

IMG_9303-11.jpg

 

『在那些日子裡,苦難意味著在在自己的家中、家人和城市當中格格不入。我嘲弄的眼神越轉而朝內,鋒芒就越指向我的母親、父親、哥哥和親戚(越來越難把他們稱為家人)、我的同學其他認識的人、整個城市......我察覺使我陷入此種悲慘境地的,是伊斯坦堡本身。』

 

當然如此剖析著過往的自己與回憶裡的人物必然帶來可想而知的疼痛,『伊斯坦堡』問世之後,帕慕克的家人明顯表示了不滿,而作家也承認這本書傷害了他與母親和哥哥的感情。書寫回憶的那段日子,還要提防一不小心就會陷落的抑鬱情緒....但『永遠記得要把這本書寫得美。』他在訪談中說。

 

 

imagesHNXJ05NR.jpg

 

然而就像黑色的博斯普魯斯海面上銀色的月光,就像作家未竟的畫家夢想和心碎的初戀,就像他在書中專章闡述的『不快樂是討厭自己和自己的城市』,帕慕克曾經因為披露土耳其種族殺害與政治黑幕而遭到逮捕(後來在歐盟搶救之下得到釋放)。

曾經深深愛著這個滋養他的家族與城市,也在這些擁抱背後感到無盡失落,是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生命淬鍊使得帕慕克的文字顯得如此迂迴動人(而且深具耐心)。

 

 

 

 IMG_9296-4.jpg

 

『只有畢生在這些海岸度過的人才看得見,船隻和雅驪別墅在博斯普魯斯譜成的詩句,拋開歷史的恩怨,如孩子般盡情的享受,期望多知道這個世界、多去了解。一個五十歲的作家逐漸了解這種狼狽的掙扎叫做喜悅。』

 

getImage-2.jpg

閱讀的同時我攤開伊斯坦堡地圖依循作家腳步探訪,在尚未能以相機拍下眼中的伊斯坦堡影像之前,我在奧罕‧帕慕克的文字裡旅行。

 

 getImage.jpg

我在『伊斯坦堡』中看見了『我的名字叫紅』裡艷麗富饒的宮廷細密畫,正似作家對鄂圖曼帝國時期的伊斯坦堡多次投以仰望與無限追思.....

 

 

getImageH0LS5YJR.jpg

 

我在『伊斯坦堡』中看見了『雪』裡政治與宗教的詭譎、下雪的伊斯坦堡之於帕慕克的意義(下雪讓伊斯坦堡人團結並且暫時與外界隔絕),和詩人卡潛藏在骨子裡的憂傷氣質(呼愁)。

 

 

getImage-1.jpg 

 

我在『伊斯坦堡』中看見了『純真博物館』裡凱末爾病態的戀物癖,博物館式的收集著芙頌的物品以悼念消逝的時光,想像著這是不是和帕慕克公寓裡每個樓層都有的西化博物館式客廳有關..... 

 

 getImage-4.jpg

我在『伊斯坦堡』中看見了『黑色之書』中幾何式的書寫結構、專欄作家耶拉轉身離去的身影,與剛巧和帕慕克女兒同名的魯雅,人如其名夢幻似的出現和消失...... 

 

奧罕帕慕克.png

 

與其說這是一篇『伊斯坦堡』的讀後感,更恰當的定義應該是推薦一位風采獨具、文字細膩、憂傷而又迷人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家。 就像我對朋友所說的,帕慕克的作品從未令我失望。

我的下一本奧罕‧帕慕克已經選定『白色城堡』

images9OXVCRF3.jpg

 

------------------------------------------------------ 關 於 照 片 的 分 隔 線 -----------------------------------------------------

 

文中的書籍封面與相關資訊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店和維京百科,而黑白照片與版畫翻拍自『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

分別是梅林的版畫、古勒的攝影作品、吉茲的街頭影像、新聞記者薩罕克的作品以及帕慕克的家庭照片。

 

 

arrow
arrow

    陌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