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一顆舉世聞名的淚珠,是詩人泰戈爾眼中的泰姬瑪哈陵。
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趨之若鶩,只為了瞻仰那在迷霧中矗立不搖的愛情見證。
可能是在電視上看過太多泰姬陵的報導,momo這次印度行,反而對它沒有太多期待。
更在看過貧窮的頹倒的印度之後,宏偉的宮殿彷彿是ㄧ齣諷刺的戲碼,
顛覆著腦中輪番上演的畫面。
然而泰姬瑪哈陵仍是潔淨美麗的。
在說故事之前,首先,先來正名一下。
很多人以為泰姬瑪哈陵是紀念某個名叫泰姬瑪哈的皇后所蓋的陵墓
其實泰姬(Tai)的意思是『大』,而瑪哈(Mahal)則是『宮殿』的意思
泰姬碼哈陵是蒙兀兒王朝的沙賈汗國王為死去的愛妃所建造的『大宮殿』
王妃的名字不是泰姬瑪哈,其實她叫『阿柔蔓』,是沙賈汗國王的四個妻子之ㄧ。
傳說,沙賈汗國王的另外三個妻子都沒有子嗣,而阿柔蔓在嫁給國王的18年中,生了14個孩子。
ㄧ個女人在這樣長的時間裡生了這麼多孩子,按照難產的機率推算,恐怕也因而提高許多。
的確,最後才39歲的阿柔蔓就是死於難產,讓國王整個心碎了!
國王為了紀念愛妃,於是花了22年,以白色大理石建造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偉大建築,
並且打算在泰姬陵完工之後,另外以黑色大理石蓋ㄧ座ㄧ模一樣的陵墓,成為自己的葬身之所,
要與阿柔蔓永遠的相伴相守。
『4』在回教教義中具有神聖圓滿的象徵意義,而對稱的概念在清真寺中也是隨處可見
所以泰姬瑪哈陵的主體建築以『八角型』並且上下前後左右完全對稱構成。
周圍各有四個小圓塔和四個喚禮塔,
垂直的高度也與水平寬度相同,形成ㄧ個完全對稱的正立方體
這樣特別的設計會造成視覺上的欺騙,
遠遠看的泰姬陵並不特別大,但實際上卻比你想像的大上許多。
站在它的面前的我想著,難道這就是愛情的距離嗎?
近在眼前,卻又是難以到達,無法圓滿的。
整個泰姬瑪哈陵主體鑲嵌了可蘭經經文,聽說因為建築太高,為了方便世人閱讀
經文的上方字體較大,下方字體較小,不但體貼,還很科學!
在泰姬陵中,有一大ㄧ小兩具棺木,分別屬於阿柔蔓與她難產中夭折的孩子。
信奉回教的沙賈汗國王必須遵守『棺木不得紋飾』的教義,只能用最簡單樸素的方式安葬兩人
但又為了要讓後人瞻仰這位偉大的王妃,所以在真的棺木上方另外製造了兩具鑲滿寶石的假石棺
成為後來的泰姬瑪哈陵中,除了本體建築外最有價值的藝術品。
可惜安置寶石棺的陵墓中ㄧ片漆黑,只能以小手電筒照明,要拍照當然是不可能的。
或許因為是世界七大奇景之ㄧ,門票貴就算了,泰姬瑪哈陵的入園檢查超級嚴格
搜身、驗包是當然的,不能有大背包不能有腳架不能有備用電池,甚至嚴謹到連手機都不能帶!
所以陵墓中烏漆抹黑,唯一有小手電筒的就是在現場『拉客』的印度導遊
如果不顧請帶來"光明"的導遊,那就只好像momo這樣,厚臉皮的擠在旁邊『借光』囉!
這張長椅,就是當年黛安娜王妃靜坐冥想坐過的那張,印度人排隊坐在上面拍照
除了與遠處的泰姬瑪哈陵合影,或許也與心中的黛妃合影了。
淒美的愛情與無盡的相思成為泰姬瑪哈陵最動人的故事
然而這ㄧ幕平凡的景象,卻更加感動我。
原本想要與阿柔蔓長相左右的沙賈汗國王,最後並不能如願在泰姬陵對面興建自己的黑色大理石陵寢
甚至不能親自走進陵墓中,如同後人ㄧ般親近王妃的棺木
彷彿愛情在泰姬瑪哈陵完工後也隨之上了鎖
鎖上的思念流成一條歲月的無情的河。
為了興建泰姬瑪陵,花了22年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沙賈汗國王
最後被自己繼位的兒子終身軟禁在阿格拉堡
只能隔著亞穆納河與至愛遙遙相望。
話說當年的阿柔蔓王妃是個才德兼備的女子,不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還懂得戰略謀劃,
所以四處征戰的沙賈汗國王總是把阿柔蔓帶在身邊,
或許正因為相處的時間較長,阿柔蔓比其他王妃更有機會為王室增加成員,
但是在沙漠中四處征戰的日子其實很辛苦,更別說還要不停懷孕生產,
要說阿柔蔓是沙賈汗國王的精神支柱與紅粉知己,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或許愛情本身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總是要在其中加入點愛情以外的成分
是信任、是欣賞、是崇拜,是彼此之間的默契與相互了解
我一直相信,是『患難與共』讓沙賈汗國王如此深愛著阿柔蔓。
比起門禁森嚴、巨大但是空洞的泰姬瑪哈陵(個人想法啦),其實紅色的阿格拉堡更具可看性。
信奉回教的蒙兀爾王朝雖是外來入侵者,
但是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信仰而摧毀印度本土原來的其他宗教,反而鼓勵寬大的融合政策
將本土宗教融入回教,成為那個時期的建築最獨特的設計概念。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佛教、婆羅門教(後來稱印度教)和回教,
所以在阿格拉堡中可以看到三種主要宗教融合的痕跡
以『四』為單位排列的幾何圖形和完全對稱的設計,是回教特色
隨處可見的蓮花造型和法輪,是佛教的識別
而屋簷上蹲踞的大象和繁複華麗的雕花,則是印度教的特色
阿格拉堡的建造,也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
話說沙賈汗的爺爺叫做阿克巴大帝,雖然也娶了四個老婆,但是卻一直生不出孩子
直到有一天在森林裡得到一個印度教聖徒的祝福,終於順利生子
阿克巴大帝於是將遇到聖徒的地方視為聖地,甚至把首都從德里遷到『聖地』去
在聖地開開心心蓋了一座大城,打算福地福人居
沒想到聖城是蓋好了,但那偏僻的地點卻是個沒有水源的地方
ㄧ個沒有水源的首都聖城!這真是讓阿克巴大帝整個尷尬極了
撐了十幾年之後,只好再度遷都,選中的就是現在的阿格拉堡
古老的建築在印度彷彿是ㄧ件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隨處可見的時代衝擊與破壞,竟也成了另一個需要適應與習慣的畫面了
寬敞的大廳與寶石紋飾,讓阿格拉堡的歷史深度遠遠超過泰姬瑪哈陵
或許我一向喜歡有點『老味道』的東西,想像著多少朝臣與妃子穿梭其間
又有多少歷史悲劇在這裡上演....
阿柔蔓與沙賈和國王的14個孩子中,只有6個順利成年(四個男孩與兩個女孩)
當年在這裡,還上演過『兄弟相殘,提頭來見』的戲碼
沙賈汗的第三個兒子順利繼位後,虔誠的回教信仰,讓他再也無法忍受揮霍無度、頹廢潦倒的父親
不僅不准沙賈汗興建黑色大理石陵墓,甚至將沙賈汗軟禁在阿格拉堡中,直到生命的終點...
被軟禁的七年裏面,沙賈汗國王每天隔著窗遠眺泰姬瑪哈陵的身影
那亙古的愛情在無盡的思念裏,逐漸成為神話....
然而,與這樣的神話相比,平凡卻快樂的婚姻無非是更永久的幸福
儘管時光不停溜走
門裡的風景不再是當年的華麗
卻也少了當年的悲悽
簡單平凡的愛
或許能得到更多的自由
而阿格拉堡與泰姬瑪哈陵最後留下的
只是世人無盡的憑弔與嘆息。